2009年7月15日和16日上午,石秀诗主任委员主持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关于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并就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其他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山西省、吉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财经委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在全体会议前,财经委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部分组成人员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商业银行等单位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听取意见。财经委组成人员还结合多项专题调研,对经济运行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会议情况简报如下。
一、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扭转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逐步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6.6%,第三产业增长8.3%。
1、工农业生产势头良好。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产52亿斤,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0%,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但比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加快1.9个和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6.6%,轻工业增长8.2%。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保持增长,3个行业下降。
2、投资消费需求较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同比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6%,加快6.8个百分点。中央项目投资增长28.6%,地方项目投资增长34.1%,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8.9%、29.0%和36.6%。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增长57.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增长14.4%,县及县以下增长16.4%。汽车销量已突破600万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3.4%,下乡家电销售961万台(件)。
3、货币信贷持续宽松。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28.5%,分别比上年末和今年一季度高10.6个和3.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长24.8%,已达1995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贷款增长34.4%,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创历史纪录。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多增7850亿元,中长期贷款多增23250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51%),票据融资多增17016亿元。6月末,人民币存款增长29%,分别比上年末和一季度提高9.3个和3.3个百分点。
4、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各类先行指标持续向好,市场信心逐步回升。上半年,预示未来投资发展趋势的城镇新开工项目总投资增长87.3%,比上年同期加快85.8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用电量增长3.8%,扭转了连续8个月下降的局面。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2,连续四个月超过50%。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10.2,比一季度上升9.1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15.9,上升10.3点。
5、民生工作继续改善。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9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4%和79%。城镇登记失业率4.3%,登记失业人数下降了9万人。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8%,同比基本持平。到4月底,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已恢复到去年8月底的95.1%。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上年同期为上涨7.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9%,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下降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1.2%和8.1%。
实践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揽子计划是正确有效的,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是坚定有力的,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目前经济好转的基础尚不够稳固,不确定因素还不少,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较多,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一是外需持续严重萎缩。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5215亿美元,同比下降21.8%,上年同期为增长21.9%。其中,一季度下降19.7%,二季度下降23.4%,降幅仍在扩大。分贸易形式看,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3.3%,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2.3%。贸易顺差969亿美元,同比减少2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顺差71亿美元,减少8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185亿美元,减少154亿美元。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处在衰退之中,实现复苏需要较长的过程,美欧过度消费模式正在转变,进口将持续下滑,我国外需难以在短期内有明显改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加剧,过去3个月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共出台83项限制贸易措施,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国际商务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下半年出口形势仍不乐观,保市场、保份额和稳定外需的难度很大。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9%,39个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利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4.3%;应收账款增长8.0%,比今年前两个月提高0.7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2%,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去年4季度至今年2季度,每个季度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2%、68.8%和73.1%,铝冶炼行业分别为63.3%、58.1%和65.7%,铁合金行业分别为58.1%、61.2%和70.4%,均处于较低水平。产能过剩不仅使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还导致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加剧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困难。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4%,财政支出增长26.3%。中央本级收入下降9.4%,与年度预算增长9.8%的目标相比短收3000多亿元,支出增长22.7%。6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9%,主要是受石油特别收益金、国有商业银行股利股息等一次性收入带动,扣除这些因素,中央财政收入仅增长2.8%。地方财政收入小幅增长主要是因为非税收入增长较多。上半年除国内消费税增长63.1%、营业税增长6.4%以外,全国主体税种收入多为下降,国内增值税下降3.0%,企业所得税下降13.8%,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14.9%,关税下降29.9%。下半年,外贸出口下降、企业利润减少、物价水平下行等因素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大多数政策性减收措施将主要影响中央本级收入,同时财政支出压力仍将继续加大,财政收支紧张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四是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经过艰苦的努力,上半年全国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仍减少11%,净减71万。特别是东部几省持续下降且减幅较大,中西部地区有17个省新增就业也出现下滑。据有关部门对15个城市513家企业的监测,去年10月至今年6月的9个月中,企业岗位数量增减相抵后有7个月为净减少,累计减幅为7.93%。相当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资源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仍处于困境,工作岗位在继续流失。大学生毕业离校未就业和往届未就业人数叠加,仍有300多万急需就业,家庭困难毕业生以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农民工当中工资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难度不断加大。
二、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如何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科学判断经济形势,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质量和效益
委员们总体赞成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认为虽然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不断增加,但基础还不稳固,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从国内情况来看,长期积累的结构失衡、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有的甚至还在加剧。要看到,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周期性规律,经历前几年持续快速增长之后,已经面临较强的调整需求,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也同样需要调整。要冷静观察、科学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既要看到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坚定信心,又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充分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应对困难局面的思想准备和战略举措。
委员们认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既有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严肃性,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关调控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巩固和发展当前逐步好转的经济形势。当前要更加注重提高宏观调控的质量和效益,实施精细化、集约化调控,防止简单粗放,同时要及时对各项调控措施进行绩效评估。有些委员认为,为便于合理把握调控的力度,宏观调控的一些政策措施要有量化标准,比如投资增速多高为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究竟按什么标准执行等,应该有明确的数量界限。有些委员认为,在应对危机中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GDP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属于正常趋势,继续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为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防止短期高增长带来的长期风险和隐患,经济增速保持5~6%左右也是适宜的。有的委员提出,一些统计指标还不够细致、系统,例如民间投资、小企业贷款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还不健全,应继续改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为宏观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2、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有些委员认为,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已经明显偏离了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流动性过剩矛盾有可能重现,通胀风险不断积聚。有的委员指出,虽然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和金融形势有很大不同。目前美欧国家大多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也仅限于基础货币供应增长较快,而货币信贷增长仍较缓慢。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5月底,美国和欧盟的基础货币平均分别增长104.3%和25.4%,但M2分别仅增长9.3%和6.2%,银行信贷分别仅增长3.5%和3.76%。今年以来,我国M2增速和信贷投放规模均已突破历史记录,甚至高于前几年经济偏快转为过热时期的水平。2003-2007年M2平均增长16.9%,高于同期GDP和CPI平均增速之和3.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M2增长28.5%,已经超出GDP和CPI增速之和22.5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全年信贷总量将突破11万亿元,这将给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重大隐患。从历史上看,凡是M2和信贷增幅超过20%以上,之后几年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目前由于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一时难以上涨,但资产价格已经开始大幅度上涨。在上半年企业利润下降超过20%的条件下,股市涨幅却超过70%,房地产市场价格也明显快速上扬,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通胀的强烈预期。同时也说明,巨额信贷资金并未完全进入实体经济,其中有相当部分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推动股价和房价不断走高形成资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依然困难。银行资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公共投资项目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信用担保,但实际上这些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政府信用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短期内不良贷款“量率双降”主要缘于新增贷款过多做大了“分母”,问题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目前这种不合理的信贷结构,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使中央银行在今后调控中处于“两难”选择:要保持当前的货币信贷投放规模不仅难以为继而且风险进一步加大,但如果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则可能导致出现很多“半拉子”工程从而引发不良贷款反弹。有的委员认为,不实施信贷总量控制,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委员们建议,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胀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必要时还是需要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避免货币失控。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使银行资金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加强对信贷资金和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防止银行资金大量流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资产泡沫,警惕美国次贷危机在我国重演。
3、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把保增长与调节构结合好
委员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本轮国内经济调整的外因,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经济结构失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失衡、内需和外需失衡、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等,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要看到,即使美国经济实现复苏,其长期“双赤字”政策和过度超前消费的发展模式也将调整,我国外贸出口不可能再恢复到前几年的水平,因此,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尽快加以转变。从应对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情况看,“保增长”方面的措施力度大,取得的效果比预期的好,但“调结构”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当前的投资结构就是未来的产业结构,目前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上,一些地方发展重化工业的积极性仍然很高,这会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出现经济结构“逆向调整”,同时也不符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调结构”是“保增长”的应有之义。不在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不肯付出结构调整的代价,单纯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会给未来经济发展埋下更多隐患。下一阶段,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合理优化投资结构,不能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扩大规模,重走过去的老路。结构调整要符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方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动力汽车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的投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委员提出,要更多采用环保、节能等技术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不能简单按照规模大小论英雄。有些委员建议,要认真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价,对项目决策、工程建设和投资效果等及时进行总结评估,提高政府公共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有的委员认为,稳定外需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不仅要保住已有市场份额,还要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贸易伙伴,加大贸易和投资往来,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4、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
委员们认为,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87.6%,占GDP的比重达到65.3%,均创历史纪录,而消费需求所占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在下降。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期持续较快增长,但反映到最终消费需求上却没有那么明显,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有限。由于受危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乏力,推动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下一阶段,要把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委员们认为,扩大居民消费要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入手,初次分配要更多地向普通劳动者倾斜,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有的委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通过调整降低税基、税率和扩大累进间隔等办法,改变工薪阶层是个税纳税主体的现状,真正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有些委员建议,要把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作为启动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对目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库区移民住房和渔民住房等多项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一次认真地梳理和规范,加强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建议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并轨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范畴进行统一管理,将满足城镇居民自主性住房需求的住宅产业从房地产业中单列出来,在统计分析和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区别。
委员们认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民生,“国计”要围绕民生并服务于民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委员们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特别是要提高中央公共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的委员认为,促进就业的思路要进一步创新,例如选拔大学毕业生当“村官”和参军,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有益于提高基层干部和部队的素质,应当坚持搞下去。委员们认为,要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加快出台农民工社保跨省转移接续办法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和改善消费预期,不但有利于扩大当期消费,而且可以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5、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委员们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但目前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仍然较低,特别是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下滑较快。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充分发挥粮食最低收购价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作用,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保护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从长远看,我国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要进一步加大对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防止在大上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大量消耗甚至浪费有限的耕地和淡水资源,给未来的粮食安全埋下隐患。粮食安全既取决于耕地的数量,也取决于耕地的质量和布局结构,在耕地保护上要杜绝通过增加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来弥补东部地区耕地占用的异地占补平衡的做法。有的委员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势头较为强劲,对国内生产造成了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大豆60%的进口、70%的加工,甚至80%的流通掌握在外商手中;棉花的价格也是随着进口量的多少而大起大落;奶业的发展也面临严重困难,30万吨奶制品滞压,一些牧区的牧民不得不倒奶杀牛。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控,进一步研究和加强对国内农业生产和民族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一些委员指出,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产生7亿吨左右的秸秆,但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得到粗放式地利用。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秸秆发电等的扶持力度,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保护环境。
6、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支出效益
委员们认为,从目前情况分析,今年的财政形势较为严峻,完成全年财政预算收入压力很大,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要加大增收节支工作的力度。上半年,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全年的11%左右提高到13%,财政收入质量有所下降。在今年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情况下,非税收入仍然快速增长,值得关注。一方面,要加强税费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同时越是在收入压力大的情况下,越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法治税管费、依率计征,坚决防止“寅吃卯粮”、收“过头税”、搞“空转”以及“税收不足以费来补”等做法,努力把收入搞扎实,切实提高财政收入的质量。继续落实好既定的减免税费政策,不能因为收入任务重就增加企业的税费负担。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特别是行政经费增长,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的差距。明确政府公共投资的界限,确保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用于重大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
有些委员指出,在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问题。目前,各地依托政府信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大量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举债规模不断扩大,既使得一些本应缓建或过去未通过审批的项目得以上马,加剧了重复建设,又由于对未来还款能力缺乏长远统筹考虑,而加大了地方政府未来的债务风险。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较高,项目自偿性普遍较差、期限又较长,还款能力很大程度依赖未来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收入,一些项目还款来源难以保证,加之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等,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一些贷款通过平台变成了项目资本金,其中潜伏的金融和财政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7、更加注重用改革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与后劲
委员们认为,当前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主要还是靠政府政策的推动,市场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运用得较多,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得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利用当前经济企稳的有利时机,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在当前物价平稳低位运行的情况下,要下决心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使重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些委员提出,目前政府公共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具有垄断和半垄断性质的领域,对民间投资带动作用不明显。要加快制定落实有利于民间投资的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打破各种行政垄断和限制,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有效解决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问题,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