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将中国人民的善意带回斐济”
——专访斐济议长吉托科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孟伟
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邀请,3月16日至22日,斐济议长吉托科率团访华。他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之行短暂但美好,要将中国人民的善意带回斐济。

图为吉托科议长(前右二)率团参访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摄影/许麟
一、斐济有句谚语:“一颗花蕾将孕育出千百万个果实。”中国也有句古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中斐建交5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您率团访华,认为两国将在哪些领域广结共赢果实?
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对周边太平洋岛国而言,斐济是众多经济活动的中心枢纽,这一角色定位能够推动太平洋岛国在技术等领域协同发展。
中国之行开阔眼界,通过调研发展实例,汲取了有益经验,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希望在农渔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
特别感谢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斐济的理解。斐济赞赏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期待中国继续提供指导和支持,这对斐济甚至全球都至关重要。
二、减贫与发展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题。您参访的陕西铜川马咀村,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水泥村”到“生态村”再到“旅游度假村”的“四级转变”,蹚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请问您参访后有什么感受?
最吸引我的是这种能力——让人们离开习以为常的环境,移居到新的地点,在那里安居乐业,并为他们提供维持生计的手段。马咀村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既生产本土特色产品,又打造供游客驻留的特色项目,形成了综合性开发模式。
受气候变化影响,斐济的海岸正遭受侵蚀,一些村庄逐渐被吞没,部分民众不得不另寻落脚处。在这个过程中,斐济需要借鉴马咀村的经验。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农村层面有效减贫,需要制定规划,更需要落实规划的决心,确保执行到位。拥有把目标贯彻到底的决心,已是巨大的成功。

图片图为吉托科议长(前中)率团参访北京故宫博物院。摄影/许麟
三、上海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10年来,听取103部法律草案意见,46586人次参与,成为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写照。在2024年太平洋岛国议员研讨班上,斐济议员表示:“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主之路。”在您看来,双方立法机构可以采取哪些举措深化交流合作?
我是一名执业律师,并有长期法官任职经历。当事人在庭审中会因法律认知不足而困惑,但在我们的司法体系中,“不知法”通常无法作为免责的理由。
参访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见证了立法协商过程。基层群众就法律制定实施提出意见建议,他们参与立法,他们的主张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他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法律。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中,不仅本地居民参与立法,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也提出意见建议,这种模式让大家更加认可法律。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值得学习。
愿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交往,期待通过人员培训交流项目,支持斐济工作人员来华学习先进技术,提升议会运作效能。近两年,斐济议会代表团两次赴华交流访问。作为议长,将适时建议邀请中国代表团回访。
四、中斐两国人民友谊穿越时空、跨越山海:1855年,华人开始到斐济定居创业,逐渐成为斐济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广州、苏瓦结为友城,“送医上岛”、“送戏下海”等活动见成效……面向未来,如何为中斐人文交流添新彩,让友谊之花更灿烂?
人文交流让我们关系更加紧密。我早年生活的村庄里有个中国商人,他是我的第一个中国朋友。华人已完全融入斐济当地社会。
我广泛阅读历史,尤其关注中国文明,其发展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最令我着迷。比如,强调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领悟后,生活会更充实。
在斐济,人与自然、家庭的多维共生形态独具特质。放松身心、保持平和,享受群岛的阳光沙滩,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