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汇聚法治合力 共筑黄河安澜

《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查炜 记者 于浩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期  浏览字号:
  “对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打算?”“我们将聚焦黄河流域生态脆弱这个最大问题……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洪水风险这个最大威胁……高质量发展不充分这个最大短板……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好黄河保护法。”……在约两个半小时的一问一答中,相机闪光灯频亮、话音此起彼伏、网络图文同步播出,人民群众关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问题和解决办法一一有了答案。
  2024年12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赵乐际委员长出席会议。
  李鸿忠副委员长主持会议并讲话。吕忠梅、李高、许安标、吴普特、王春法、蒋云钟委员和王艺华、许庆民等与会同志提出询问。
  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李鸿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面貌、用水状况、水利建设、产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要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黄河保护法实施工作迈上新台阶。要注重把法律实施同“十五五”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不断提升法律实施的实际效果;抓紧补足法律实施工作中的短板,用法治力量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秘书长刘奇出席会议。
  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
  “黄河保护法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法律实施中还存在对法律的理解、执行、配套不够的问题。下一步,对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打算和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吕忠梅首先发问。
  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回应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是2024年9月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将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切实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刘国中说,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二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三是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系统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四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五是凝聚全流域保护治理合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李高问:“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下一步会出台哪些重要的政策措施?”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回答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压力也在于水资源短缺。关于这一问题,黄河保护法相关规定概括起来有三条解决路径,分别是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李国英表示,水利部将按照法定职责,围绕以上路径,走深走实、抓紧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政策体系,跟进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出台黄河流域省级行政区域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出台黄河流域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强制性用水定额,出台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出台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政策体系,配合有关部门调整出台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出台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管理办法等,以实际行动遵守黄河保护法、落实黄河保护法、用好黄河保护法,为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完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
  “黄河流域规划体系还有哪些空白点、预期建设进展情况如何、有没有时间表?黄河流域规划体系中的规划种类比较多,如何把握各类规划的关系,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如何落实好规划,积极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法律委委员许安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第一,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实现重点领域规划全覆盖、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健全规划推进机制。目前,围绕沿黄重点区域制定的针对性举措还不完善,规划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覆盖上中下游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
  第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衔接。首要任务是正确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并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体系衔接。健全黄河流域规划体系的目录清单管理,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对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第三,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一方面推动已出台规划的落实落地,支持黄河流域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督促指导,加强总结评估。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完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新政策、新举措,加强黄河中长期重大问题研究,并对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的任务和本次执法检查反映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举措。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委员吴普特问:“面对水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在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孙书贤表示,一是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立法,形成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二是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监测,部署全国首次水资源基础调查。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全链条技术标准体系。四是强化自然资源执法和督查,重点监测违反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三区三线”管控出现的14类情形,聚焦耕地和生态保护开展自然资源督查,形成多部门监管合力。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针对黄河流域环境污染防治情况,编制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一方面,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同时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市管网改造、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提升,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推动固体废物“清废行动”。另一方面,强化监管、压实责任,协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统筹省域督察和流域督察,推动解决全流域的系统性、共性问题。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4位委员发言询问结束后,其他参会人员也纷纷举手申请询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王春法首先得到询问机会:“在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下一步计划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表示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进一步健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规划体系,完善多主体共同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效机制。
  二是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高度,全面研究黄河文化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智库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活动,加强治河历史研究。
  三是全面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包括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完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体系,健全黄河文化展示利用设施体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
  四是高质量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大力发展融合业态,合理布局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等载体,构建完善“中国黄河”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
  五是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结合艺术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以多种形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加大对黄河题材艺术作品的扶持力度,继续搭建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等平台,在相关展会、演出等活动中增加黄河元素、培育品牌项目。同时,更好发挥旅游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
  “中央财政如何更好支持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蒋云钟问。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财政部将认真落实黄河保护法的法定责任,大力加强对沿黄河九省区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是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制定了《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二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三是统筹地方政府债券、国际组织贷款等多种渠道予以多元化支持。
  在中央财政的引导带动下,沿黄河九省区的地方财政积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如山西省统筹财力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重大工程,陕西省开展“黄河流域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甘肃省着力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解决群众用水难等问题。
  王东伟表示,下一步中央财政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落实好存量和增量的财政政策,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增强地方财力统筹能力。二是抓好财税支持政策落实,加大对沿黄河九省区财力支持力度,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定位,落实好黄河生态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重点任务。三是推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
  加强流域水沙调控,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下一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完善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艺华问。
  李国英表示,将紧扣水沙关系调节,落实黄河保护法“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的相关规定。
  第一,加快完善流域水沙调控和防洪工程体系。一是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深化黑山峡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增强黄河洪水泥沙的调控能力。二是健全水沙调节机制。完善以骨干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干支流骨干水库联合调水调沙作用,维持下游河道河槽行洪能力,确保河床不抬高。
  第二,加快推进现代化雨情、水情、沙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建设以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雨量站为主体的“第二道防线”,以水文站为主体的“第三道防线”。
  第三,加快完善流域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一是建构单元最小、全面覆盖、严密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二是建构科学专业、支撑有力、反应迅速的决策支持机制,三是建构权威统一、运转高效、分级负责的调度指挥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得到了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他问道:“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刘苏社说,一是深入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尽快出台完善中央财政分类补偿的具体办法,支持沿黄省区制定本省区生态补偿条例,将具有地方特色、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二是创新拓展市场化补偿方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前期论证,充分借鉴成熟基金运作经验,研究设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良性运作。三是扎实开展生态综合补偿。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重点区域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以点上发展促进面上保护。
  王东伟表示,财政部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全流域层面,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研究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让流域各省份全部参与进来,并切实发挥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同时,指导地方积极开展省内补偿机制建设。
  二是在市场化层面,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益,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积极稳妥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惠益分享机制。研究推动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生态保护治理。
  三是在多元化层面,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元补偿方式做深做实。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