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法治社会与诗意人生

文/杨峡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5月11日 09:01

    最近,著名歌手许巍的一首歌很流行,歌词中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人生的探寻。实际上,有关诗歌的话题近些年来一直很热,不断升温,这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心态。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比以前更加突出,改革的难度在加大,风险在增多。可以说,现在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会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都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而就业、住房、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环境、交通、治安等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借助诗歌来化解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希望从诗歌中能找到淡然与从容、轻松与愉快的生活状态。

    怎样寻找人生中的诗意?答案是诗意在诗外。真正的诗意人生不是念几句词、写几首诗,或者每年拿出几天时间,举办几场诗歌朗颂会,请一些名人举办各类讲座。真正的诗意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曾听一位来自贫困乡村的基层干部讲他的家乡和他的乡亲,讲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点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那个旧颜换新貌的小乡村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尽管去往的道路泥泞而艰辛;我曾听一位民营企业家讲他带领员工们让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重获生机的企业的发展就是他的诗和远方,尽管发展途中风险和困难并存;我曾在清晨时分接到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发来信息,讲她在偏远山区做调研的无数个日夜,讲她在艰苦工作中的所感所思,讲她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打算,她心中那个关于未来的蓝图就是她的诗和远方,尽管描绘的过程不那么轻松;我还曾听说某位艺人放下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和优渥的生活,去遥远的山区支教八年,山区孩子们的笑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就是她要的诗和远方,尽管得到的过程也是舍弃和付出的过程……在我看来,劳作者掌心的老茧、伏案者鬓边的白发、思考者额上的皱纹,他们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的努力、坚韧,还有那些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追寻途中完成的自我修行,应该就是诗和远方的所在吧。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呢?诗意人生应该是美好的、快乐的、浪漫的、高尚的。这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的努力,更重要还取决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前不久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果把“十三五”规划看成是一幅恢宏大气的发展蓝图,那么,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中看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都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由于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需要法治作保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社会和诗意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意人生是一个非常朦胧的概念。究竟什么叫诗意人生,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在现实生活中,诗意人生又是十分具体的、实在的。对于百姓而言,一次愉快的旅行、一道安全可口的美味、一张期待已久的入学通知书、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套舒适的住房,就足以让他们找到生活中的诗意。甚至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办事人员的笑脸、邻里间的和睦、通畅的交通和清新的空气,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诗意人生的美好。而这一切,又都需要法律作保障。也只有依靠法治作保障,我们才能精神充满愉快、权利得到保障、内心远离恐惧,不再为当下焦虑、不再为未来担忧,尽享诗意人生为我们带来的美好。

    从形式上看,法律和诗歌相距甚远,两者大相径庭。法律是严谨的、庄重的、理性的,而诗歌则是感性的、随意的、浪漫的。法律追求的是规则与秩序,而诗歌则崇尚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但法律也是有温度、讲感情的,它和诗歌一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那些看似抽象、枯燥,甚至有些冰冷的法律条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阳光和鲜花。

    说到底,诗歌的繁荣与诗意的绽放,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依靠法治作保障,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诗意;只有和谐安定的法治社会,才能成就真正幸福美满的诗意人生。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