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侧记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4月13日 09:20

    316日上午1030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上千名中外记者现场采访、聆听了总理的记者会。

    约130分钟的时间里,李克强共回答了17位记者的提问,其中有多个问题与经济相关,其他问题涉及简政放权、政务公开、养老保障、医保全国联网、“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传统文化传承、农民收入等,问的都是中国热点和百姓关心话题,此外还有关于中美关系、周边关系、香港发展和两岸关系等国际关心的热点话题。

    “时间有限,就单刀直入吧。”李克强面带微笑说出这句简单干脆的开场白,记者会正式开始。第一个问题由路透社记者提出,是关于中国金融市场波动方面的问题。李克强在回答中首先强调,“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

    针对近期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李克强指出,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市场,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同时,李克强强调,政府“需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在随后的问题中,关于经济的问题先后被抛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是否会击穿6.5%和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下行拖累世界经济”这种担忧的问题,李克强明确回应“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不可能的”。接着,李克强说,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信心并不是凭空,而是因为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就不会“硬着陆”。中国正在推进的简政、减税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会释放市场的活力。同时,中国新的动能正在生成。

    316日,李克强总理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摄影/新华社记者刘卫兵

    李克强还坦诚地指出,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小幅、短期的波动。但如果经济运行划出合理区间,政府有政策储备,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

    李克强说,“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给世界带来一股暖风。”总理充满信心的一番话通过记者会向世界传递积极讯息:中国政府有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办法和手段,也有信心克服困难。

    李克强总理用他特有的务实、简练、清晰的风格回答记者们提出的经济方面问题,不回避、不掩盖矛盾,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以理服人、实实在在,让中外记者信服。

    对于其他问题的回答,也同样彰显出总理的这种务实风格。比如,有记者提出“一些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李克强回应:老有所养不是一句空话,中央政府要督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在谈及简政放权的工作时,李克强直言,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今年要下决心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而且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手续。

    今年,总理还回答了政务公开和文化传承等问题。李克强用“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形容政务公开的努力方向。李克强强调,政府的权力

    清单和权力运行要上网、要留下痕迹,以便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他说:“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

    在回答国家为何要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问题时,李克强指出,“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李克强认为,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为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在回答中,总理引用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从中不难发现很多具体的政策走向。比如,两年内解决异地医保结算,通过债转股的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力争今年开通深港通,建立1000亿元转岗安置专项资金,今年要砍掉一半不必要证照,降低“五险一金”缴存比例,让职工多拿现金,等等。

    (文/本刊记者 萍)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