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吴少玉:守住非遗传承中的“甜蜜乡愁”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吴少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
10月份正是海南甘蔗收获的季节,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香甜味道。榨汁、开泡、赶水、摇瓢、凝浆、看糖、打沙……走进宽敞明亮的制糖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是一份甜蜜的工作,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村民羊壮年说,从前在地里种甘蔗、花生,收入勉强维持家庭生活,如今在制糖基地工作每个月工资近5000元,3年时间家里就盖起了楼房。“不仅学到了手艺,收入也不错!”说起这些年的生活变化,羊壮年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

吴少玉参加代表活动。(代表供图)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正是这份甜蜜事业的创造者。作为从学兰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年少时的吴少玉一心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2013年,在上海创业的吴少玉回儋州老家过年,父亲吴小健对她说:“人老了,锅旧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这句话,让吴少玉久久不能忘怀。
土糖在海南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我太爷爷那时起,我家就开始土法技艺制糖,到我已经是第六代了。小时候,我们总盼望着制糖榨季到来,能吃到很多种糖。按照当地习俗,婚嫁时,新郎要带着土糖去新娘家下聘礼,寓意吉祥甜蜜。”吴少玉说。
一块小小的土糖,承载的是一代代儋州人的幸福记忆,那是家乡独有的“甜蜜乡愁”。
经过一番考察和思想斗争,吴少玉说服丈夫,毅然成为创业“逆行者”,返乡与父亲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寻求产业升级。一开始,糖厂只有4名员工,十分艰难。2017年初,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吴少玉探索将土糖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从生产、包装到配送都制定严格的流程,探索出了高效和传统兼顾的现代制糖工艺。
“一个人富不算富,把村民们带动起来才算富。”吴少玉不仅把土糖产业发扬光大,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以“短期投资+年底分红+劳动输出”的模式吸纳白马井镇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和传统制糖技艺人进厂务工。
十多年的辛勤付出收获甜蜜果实。目前,学兰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糖村”,甘甜的土糖也让村民过上了“甜”日子。吴少玉不仅带领村民致富,还推动解决了群众许多急难愁盼问题。去年,学兰村的水坝建成,结束了全村400多户靠天耕种的历史;今年5月,村里的道路实现硬化全覆盖,解决了村民出行的老大难问题;村里的亮化工程已完工,孩子们不用再摸黑上学。“村容村貌改善后,村民们的观念也跟着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发展。”吴少玉高兴地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吴少玉的眼界更宽了,格局更大了。这些年,她制作短视频讲述家乡土法制糖的非遗文化、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她还连续两年制作“捎话上两会”短视频征集意见建议。“好多农民朋友都爱刷视频,通过短视频征求民意更直接、更广泛。”通过认真阅读梳理核实每一条留言和建议,并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今年,吴少玉聚焦乡村教育短板、直播电商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向全国人代会提交了多条建议。
如今,土法制糖技艺已被列为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吴少玉还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作为来自农村的代表,我最关心的是农村,这里是我的根。”吴少玉满怀信心地说,广袤的农村大地蕴藏着无限生机和希望,我要把更多农村群众心声反映上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更美、乡亲更富、乡韵更浓。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