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打造“云南旅居” 品牌 代表们为特色产业发展“开方”
——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侧记
3月25日下午,云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亚林同列席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的在滇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座谈。

围绕“旅居云南”品牌打造、良种选育推广、民族医药发展等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民生关注问题,代表们带来了身边群众最新鲜的声音。他们提出了哪些建议?一起来听听。
玉龙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第一小学教师。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刚回到家乡她就向勐海县第一小学师生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并陆续到勐海县人大常委会、县教育体育局和部分社区宣讲。玉龙作为参会代表通过宣讲将最新的政策和发展方向传达给身边群众,激励大家不断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坚定前行,更好地投身国家建设与发展。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玉龙一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声。她切身感受到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但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区域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农村学校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方面与城区学校存在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乡村学校音体美科学等专科教师相对短缺。乡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幼”,但是个别的村寨离村委会距离较远,部分孩子没有接受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后与其他孩子存在较大差距。希望省级层面能够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充分考虑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基础差,地方财政困难的实际,加大教育经费支持。在学校布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新建和扩建学校。
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河南村的乡村医生杨莲英,同样是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关注到此次提交会议审查的16个州市立法条例,将在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作用。她期待看到省人大在制定和修订法规过程中更加精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加强监督,对群众广泛关注领域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连续开展检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努力使通过的每一件法规都立得住行得通。提到身边群众关心的事,杨莲英希望省级层面对于屏边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李琪是昆明市艺术学校校长,同时也是昆明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会长,她第一时间研读了此次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她认为,条例细化了教育部门和妇联的职责,完善了未成年人的父母和依法委托代管的其他监护人应该履行的法律责任,增加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的条文,是该条例的亮点。
李琪还关注到“旅居云南”品牌打造,她建议民政、文旅、卫健等相关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地区民族文化区位优势、地方特色来共同打造旅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把民族文化资源、医疗保障、日常消费服务配套结合,吸引更多旅客来旅居,促进旅居目的地长期持续发展。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城中村环境治理问题,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打造现代化都市。李琪还关注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此次会议审议了关于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3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报告,其中提到实施“3+2”高职本科贯通,“3+4”中职本科贯通的情况,教育厅计划在2025年继续扩大中本“3+4”、高本“3+2”贯通培养规模。李琪建议我省要把艺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纳入计划中。
廖勤昌来自保山市龙陵县石斛研究所科研中心,主要从事兰科植物保育和石斛科研工作。他介绍,在刚刚结束的收获季,龙陵县紫皮石斛干条产量实现1.35万吨。龙陵县约7.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斛产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4.5%,石斛产业在龙陵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建议省级层面在紫皮石斛申报纳入中国药典或纳入药食同源工作中给予帮助。石斛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区,如果能将紫皮石斛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就可以在全国建设工厂或者生产线,生产成本将会大幅降低,有助于拓展市场促进石斛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保护成效的显现,廖勤昌身边从事动植物保护的工作者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同时遇到眼镜王蛇的概率越来越高,自然保护区周边野生动物肇事的案例也不断增多。龙陵县小黑山等自然保护区周边,近几年来发生了多起黑熊咬伤咬死牛羊牲畜以及伤人的事件。建议相关部门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和预警防范体系,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李治宏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动物卫生监督所兽医,作为连任两届的省人大代表,又长期驻村开展本职工作,他接收到非常多群众反映的问题,他将这些问题整理成代表建议提交,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和改善。他希望省人大常委会能够通过制度规范和监督检查进一步督促代表建议的办理落实。另外,在驻村工作时他接触到很多县级、乡级人大代表,他们缺乏代表履职培训和调研、视察的机会,希望省人大督促地方各级人大开展代表培训,帮助各级代表更好履职建言。
李正吉是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司法局曰者司法所的一名基层代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她深切体会到,基层行政执法权增多,但是基层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受限资质欠缺,导致不能执法、不会执法等不规范的行政执法现象频发。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领域行政诉讼案件比重较大,败诉的风险也随之增高。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跟不上,法治审核环节非常薄弱,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基层法治建设的推进。
李正吉建议,在省级层面统筹公务员招录工作,提高基层执法岗位法律专业招录的比例,定向招录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执法队伍当中。同时强化人才培训,联合高校开展行政执法专业培训,针对基层执法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到基层授课,开展模拟执法案件演练,提升培训的效果。建议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改善工作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法治人才,同时也留住基层法治人才。
克佳礼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民政局局长,他结合本职工作分享近期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成效。另外,他在走访基层群众过程中反映较多的是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的问题。以梁河县举例,全县面积1136.69平方公里,但山区占到了87.58%,几乎3/4的耕地都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灌溉引水的沟渠管道、产业道路硬化建设还不完善,希望得到资金项目支持。关于很多代表都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了解到现在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配备不全,基层医院的精神科除了成年病患也收治一部分未成年人,人数逐年增长,基层医院压力较大。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发力,统筹相关资源在县级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团委牵头建设心理咨询、治疗的资源库,分层分类进行咨询,能够更好发挥作用。
余绍华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树皮市场监督管理所,他在工作走访企业过程中了解到,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设施农业用地使用面小、范围窄,建设指标比较落后,土地出让成本和审批手续比较复杂。高标准农田和水肥一体化设施,沟渠排灌设施配套不完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产业链比较短,农户和合作社收入水平较低。目前推行的“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反馈农户的积极性不高。他希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提升改造和维护方面投入力度。
善从锐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从事蚕豆育种和新技术的推广。结合工作,他谈到现在普通农民种植粮食和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是极低的。因为粮食价格低,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种粮投入的成本大,所以农户在更换良种、精耕细作方面动力不足。农业科研单位在机构改革之后,工作职能范围调整,科研单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动力与能力减弱,一些良种试种推广很难在普通农户中开展。建议增强乡镇一级科研示范的主体功能,把覆盖面扩大,老百姓能够切切实实看到成效,选种更适合的良种。
余晓玲是昆明市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她关注到此次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查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药条例。傣医药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明确职责,为傣医药保护传承、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据余晓玲了解,云南中医药大学开设有傣医学专业,每年大约四五个学生,但是毕业就业非常困难。建议在傣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师带徒制度,鼓励民间傣医和学校医院建立联系,让傣医药的人才真正能在傣医院或者民族医院、综合医院的傣医科发挥作用。
围绕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余晓玲提到,云南作为中药资源大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应该加强对地方中药企业特色中药制剂的二次开发,探索建立云南省自产中成药临床评价中心,可以为药企提供科学规范的循证支持数据,对于打造云南品牌、专精特新中药企业产生促进作用,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建议设立省级中药制剂研发专项基金,以临床的问题为导向,结合云南特色药材遴选出有临床疗效突出的机构制剂和中成药,建立研发转化和收益反哺机制,助推云南省中医药发展。
同时,余晓玲还建议可以结合“旅居云南”打造大健康产业,融合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把云南的十大名药,一百多种特色药,推广形成云南品牌。结合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优势,推动民族药和傣药进行国际注册,也会对边境地区发展有所帮助。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