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人大聚焦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导读:一次审计就是一次全面“体检”。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审计整改工作面临的“屡审屡犯”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审计不光要“治已病”,更重在“防未病”,要构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切实减少“屡审屡犯”问题。
2019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审计工作报告)向公众亮相。半年过去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成效如何?
2019年12月25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整改报告)。
审计整改报告显示,对审计工作报告指出的问题,截至2019年11月底,绝大多数已得到整改,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采取上缴国库、补征或退还税款、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调整投资计划和账目等方式,整改问题金额3099.81亿元;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1538项。
2019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审计整改报告。委员们在肯定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聚焦审计整改工作面临的“屡审屡犯”、年年审、年年有这一多年痼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审计不光要“治已病”,更重在“防未病”,要构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切实减少“屡审屡犯”问题。
审计整改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胡泽君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审计署向161个中央部门单位和省级人民政府印发整改通知和问题清单,积极跟踪督促整改。
胡泽君说,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意见。大多数部门单位和地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将审计查出问题纳入检视问题清单,确保整改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不断健全整改机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50多个中央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整改工作作出专门批示、进行专题部署或担任整改领导小组组长。有的建立了回访检查制度,重点约谈问题较多、整改难度较大单位的负责人,并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比如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等13个部门,共同推进扶贫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形成合力。
审计结果贵在运用。胡泽君说,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坚持举一反三,将整改工作与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追责问责紧密结合,提升整改效能。比如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等把国家审计与部门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巡视巡查等贯通起来,推动审计结果共享共用。
1+3审计整改报告体系成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的审计整改报告同步公开了3个附件,分别是2019年第二、三季度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及整改情况,相关部门关于重点问题的整改情况和中央部门2018年度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近年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制度已经形成以整改报告为主体、各部门和重点专项整改材料为补充的报告体系。”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审计署将2019年第一季度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重点内容,在审计工作报告中作了专题反映。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18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报告》中要求:“要将减税降费专项审计及整改情况作为整改情况报告一项重要内容。”据此,审计署在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减税降费相关问题整改情况的同时,将第二、第三季度减税降费审计及整改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以附件形式一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上述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每年都会选择若干突出问题进行跟踪调研,由相关部门报告整改情况。这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增强相关部门主动整改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形成整改合力。
2019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选取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3个方面重点问题进行跟踪调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分别报告了整改情况,并作为此次审计整改报告的附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按惯例作为整改报告的附件,供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审计护航政策落地 推进改革深化成效明显
一次审计就是一次全面“体检”,更是一次改革深化。翻看报告,审计整改工作在促进宏观政策落实落地、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激发市场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为基层减负等方面都取得明显实效。
对于审计建议,财政部等主管部门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改报告显示,财政部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万亿元;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加强收费目录清单“一张网”动态管理,相关部门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银保监会与税务总局、财政部等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开展深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将支小再贷款范围扩大至民营银行,适当提高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整改报告显示,对于审计查出的扶贫领域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已整改54.06亿元,完善制度或落实扶贫政策334项。整改报告还介绍了审计移送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查处情况。对于涉众金融违法行为,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公安部等多次开展针对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稳妥有序处置网络借贷机构,推动大多数机构良性退出,支持平稳转型。
在报告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时,胡泽君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通过调整预决算、督促加快开工等方式整改问题金额382.57亿元,完善转移支付、绩效管理等制度31项。在报告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时,胡泽君说,相关中央部门和所属单位已整改问题金额75.43亿元,完善制度56项。对审计指出的预算执行不严格、监督责任未有效落实等深层次问题,财政部和有关部门正在持续推进整改。
对于后续工作安排,胡泽君表示,在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立行立改的同时,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对个别问题正在持续推进整改。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已对后续整改作出安排,包括分类制定整改计划、进一步加强整改协同、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等。
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呼唤合力监督
2019年12月2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审计整改报告时,委员们共同关注到一个审计整改的老问题:审计查出问题处理过程中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负责人的追责问责偏“宽松软”,屡审屡犯情况仍时有发生。
如何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打破屡审屡犯、改而又犯的怪圈?委员们积极建言,建议健全标本兼治长效机制,同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
杜黎明委员指出,细读审计整改报告发现,屡审屡犯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比如预算的编制不够细化、部分转移支付安排交叉重叠、部分预算调整和下达不够规范及时、资金使用效率不佳、违规使用的财政资金投资项目推进慢等。
对此杜黎明建议,要健全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这些问题每年都会出现,年年审,年年有。建议能否由审计署牵头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部门的联动机制,对普遍性经常性的问题,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弥补薄弱环节等方面采取更多务实的举措,推动形成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切实减少屡审屡犯的问题。”
杜黎明认为,全国人大的预算联网监督已经上线运行,通过时时在线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审计监督基本上都是事后监督,很多审计查出的问题都成为了既成事实,相当一部分是很难整改的。建议人大与审计部门加强配合,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将屡查屡改屡犯的问题和审计揭示的违纪违规问题逐步纳入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监督范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抓好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纠正,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同时也建议全国人大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跟踪监督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探索建立对审计查出问题突出的和整改不力的部委,单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情况的制度,必要时依法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推动形成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
罗毅委员建议:“审计机关应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对未按时限和要求完成整改、多次督促仍然不改、弄虚作假应付整改等问题,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决不姑息,以较真碰硬的严肃态度提高审计监督成效。”
李锐、杜黎明、朱明春等多位委员都认为,应当加大审计问责的力度。李锐委员认为:“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和主管责任,对制度规定明确具体、相关人员明知故犯甚至是顶风违纪违法违规的问题,不能仅仅是纠正或是整改了之,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对屡审屡犯的单位和个人要加重追责力度,切实发挥追责问责的惩戒警示作用,增强不敢违法的威慑力。”